站内搜索:
站内搜索:
青岛市委编办在大力推进“数字编办”平台建设中,探索实施事业单位智能监管,与有关专业机构合作,开发建设事业单位分析评价系统,汇总归集单位基础信息,完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,搭建完善分析评价模型,运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对事业单位职能运行状况开展分析评价,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机构编制优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,推动监管方式由“粗放式”向“精细化”转型升级,助力提升事业单位监管服务效能,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的数字化转型。
一、整合数据信息资源,打造智能监管“云平台”
坚持用数据说话,让数据做主,提升数字赋能科学决策水平。整合事业单位全方位数据资源,建立单位动态化“电子档案”,实现事业单位基础数据全面覆盖、高效精准。
一是基础信息全面精准。坚持分类管理和“一户一档”,实现对市本级纳入年度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的事业单位以及42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基础数据的精细化管理,打造事业单位“云数据库”。每家事业单位信息由基本信息、人员分析、舆情分析3部分构成,涵盖机构编制、登记管理、职能运行、人员结构、网络舆情、综合评价等内容。
二是动态信息及时归集。实时整合归集事业单位法人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管理信息、机构编制调整信息、法人年度报告信息、绩效考核信息、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督检查情况、专项检查情况等6大类事业单位职能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,实现事业单位动态信息的实时归集和动态分析。
三是信息数据个性展示。设置单位类别、机构规格、经费来源等16个分类标签,实现单位信息的智能查询、精准定位和提取分析,同时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性别、年龄、职级等有关信息进行图表化分类呈现,为事业单位职能监管提供基础数据信息精准化展示。
二、完善评估标准体系,实施客观精准“智能评”
强化系统思维,挖掘数据价值,充分发挥“小数据”的“大作用”,深入分析评价事业单位运行中产生的真数据、活数据、全数据,对事业单位职能运行情况进行精准把脉,助力监管向数字化归集、智能化评估转型。
一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。评价指标体系由党的建设、职责履行、绩效奖惩、社会评价等4部分构成。其中,“职责履行”指标由履行职责、创新创优和资产损益等构成,主要是对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标准,通过系统自研算法评估事业单位职能运行情况,进行工作饱和度量化评价,展示事业单位履职能力和水平;“党的建设”指标主要展示单位党建工作开展情况;“绩效奖惩”指标主要归集汇总单位年度奖惩情况;“社会评价”指标由社会关注度、民众好感度、响应积极度3类5项指标9个评价要点构成,主要是通过评估单位相关网络信息,进行网络舆情量化评价,展示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。
二是搭建评估大数据模型。由系统将事业单位历年年度报告、网络舆情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等大量信息样本进行提取、比对、分析,建立关键词和考核结果的对应关系,通过不断训练确定关联逻辑,搭建、完善评估数据模型,进行分析评价和量化展示,并通过比对近3年事业单位考核结果进行校验修订,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。
三是实施综合分析评价。评估数据模型搭建完成后,实时导入最新事业单位年度报告、监督检查、绩效考核等相关信息,由系统通过数据模型计算得出单位职能运行饱和度指数、社会评价指数等,形成单位综合评分及市属事业单位总体排名、系统内事业单位排名等评价结果。
三、强化评估结果应用,实现丰富高效“协同管”
发挥协同联动作用,整合多渠道监管内容,统筹使用监管评价系统和相关分析数据,打造“大数据+智能监管”模式,切实形成工作合力,有效提升监管服务效能。
一是前移监管关口。通过系统的检索分析评估,实时了解掌握事业单位运行状况,及时发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以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加强督促整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,有效提高预警预判能力。充分发挥年度报告在事业单位职能运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,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年度报告质量水平,促进单位规范运行。
二是丰富监管手段。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,创新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等监管工作形式,智能分析历年随机抽查情况,通过图表对比、趋势分析等手段展示行业领域、单位类别和所在区市等数据分布,设置随机抽取功能,设计单位类别、举办单位、机构调整情况等标签,每个标签可设置不同的抽取比例,实现结合工作需求“订制”个性化抽查方案,提高监管工作精细化水平。
三是提升监管效能。将2021年度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反馈至各主管部门,作为主管部门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改进工作的参考依据,推进事业单位规范运行管理,宣传展示公益服务工作成效,更好发挥考核导向作用。同时,根据需要形成事业单位个性化定制版“体检报告”,列明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,提出解决方案及优化提升建议,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规范履职、优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。